精彩小说尽在悦读驿站!手机版

悦读驿站 > > 帝心种株银杏树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帝心种株银杏树(李世民苏锦凝)小说免费阅读大结局

帝心种株银杏树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帝心种株银杏树(李世民苏锦凝)小说免费阅读大结局

喜欢海豚鱼A梦圆 著

军事历史完结

喜欢海豚鱼A梦圆的《帝心种株银杏树》小说内容丰富。在这里提供精彩章节节选:《帝心种株银杏树》核心故事简介 隋末乱世,太原李氏起兵之际,李世民于江南偶遇设棚赈灾的苏锦凝。她通谋略、知民生,以“分粮垦荒”解粮荒,冒死潜入敌营传军情,更首创“平安纹”护士兵安危,成为李世民创业路上的幕后知己。秦王府后院,李世民亲手种下一株银杏苗,以树为誓:“待天下平定,必以江山为聘。”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江山初定,苏锦凝却因察觉自身家族牵连党争,恐拖累李世民,留下一封诀别信与银杏纹玉簪,悄然隐退。李世民寻遍天下无果,唯余银杏为伴。 此后数十载,贞观盛世里,他每遇政务难题、民生喜事,必到银杏树下倾诉;晚年病重,仍坚持扶树低语,将思念与治国初心诉与树听。临终前,他紧握当年留存的银杏果,憾叹“此生守得江山,却失你”。 千年流转,银杏树已成参天古木,见证王朝更迭,民间传扬着帝王与红颜知己“以树为证、以民为先”的故事。金黄落叶间,仿佛仍回荡着千年前的承诺,藏着一段关于深情、遗憾与太平的传奇。

主角:李世民,苏锦凝   更新:2025-10-19 19:02:07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暮色漫过汴水堤岸时,苏锦凝的粥棚前仍围着不少流民。

李世民命秦叔宝带一半士兵先押着粮车去驿站安置,自己则留了下来,帮着苏锦凝收拾锅碗。

青布裙角沾了泥点,她却毫不在意,指尖麻利地刷着粗瓷碗,水珠顺着指缝滴落在青石上,溅起细小的水花。

“公子怎的还不走?”

苏锦凝见李世民杵在一旁,手里还攥着块没递出去的干粮,不由抬头问。

她的睫毛很长,沾了些暮色里的水汽,像蝶翼般轻颤。

李世民将干粮塞进一个蹲在角落的孩童手里,才转过身:“姑娘一个人应付这些流民,怕是要忙到深夜。

我左右无事,不如留下来搭把手。”

他说着,便拿起旁边的木柴,往灶膛里添了些,火光映得他眉眼柔和了许多,少了几分战场上的锐利。

苏锦凝没再推辞,只轻声道了句“多谢”。

两人一时无话,只有木柴燃烧的噼啪声、流民的低语声,还有汴水哗哗的流淌声,在暮色里交织成一片。

待最后一个流民拿着分到的麦种离开,天己经完全黑了。

苏锦凝将粥棚的门帘放下,又在灶膛里留了些余火,才从草棚角落的木箱里取出两个麦饼,递了一个给李世民:“公子将就着吃点吧,这是我自己烤的,算不上什么好东西。”

李世民接过麦饼,咬了一口,粗粝的口感里带着淡淡的麦香。

他常年行军,吃惯了干粮,倒也不觉得难以下咽。

“比军营里的糙米饭好吃多了。”

他笑着说,目光落在苏锦凝手腕上——那里有道浅浅的疤痕,像是被什么东西划伤的。

苏锦凝察觉到他的目光,下意识地将手腕往袖子里缩了缩,却被李世民看穿了。

“姑娘这疤痕,是之前救济流民时弄伤的?”

她愣了愣,随即点了点头:“上个月有流民抢粮,我去拦着,被镰刀划到了。

不打紧,早就结疤了。”

说这话时,她语气平淡,仿佛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

李世民心中一震。

他原以为苏锦凝只是江南士族家的小姐,养尊处优,却没想到她为了流民,竟能不顾自己的安危。

“姑娘出身江南士族,本该锦衣玉食,为何要这般折腾自己?”

他忍不住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苏锦凝坐在灶膛边的矮凳上,双手抱着膝盖,望着跳动的火光,眼神渐渐飘远:“我父亲曾是隋室的史官,他常说,‘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可如今的陛下,只知征调民力,修建行宫,哪里还顾得上百姓的死活?

去年我父亲因首言进谏,被罢官还乡,没过多久就病逝了。”

她顿了顿,声音里带上了一丝哽咽:“父亲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锦凝,若有机会,一定要为百姓做些实事,莫让这天下再这般乱下去’。

所以我才拿出家中的积蓄,设了这个粥棚,想着能帮一个是一个。”

李世民静静地听着,心中对苏锦凝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他想起自己的父亲李渊,虽有反隋之心,却始终顾虑重重,而眼前这个女子,仅凭父亲的一句嘱托,便敢在这乱世中挺身而出,这份勇气,实在难得。

“姑娘可知,你这般做,其实是在与整个隋室为敌?”

李世民沉声道,“隋帝残暴,若是得知有人在民间聚集流民,怕是不会轻易放过你。”

苏锦凝抬起头,眼中没有丝毫惧色:“我知道。

可若是人人都怕,那百姓就真的没活路了。

公子不是说,太原李氏有意举义兵,安天下吗?

锦凝虽为女子,却也想为这太平,出一份力。”

李世民看着她眼中的坚定,忽然觉得,自己今日在汴水岸边遇到的,不仅是一位有智谋的女子,更是一位能与自己并肩前行的知己。

“既然姑娘有此心意,那我便与姑娘定三个约定。”

他语气郑重,“第一,三日之后,你随我回太原,我必保你安全;第二,到了太原,我会给你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你能为百姓做更多实事;第三,若将来我李氏真能平定天下,我必兑现承诺,让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苏锦凝闻言,眼中泛起了光亮。

她站起身,对着李世民深深福了一礼:“锦凝多谢公子信任。

这三个约定,锦凝记在心里了。”

就在这时,草棚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还夹杂着几声狗吠。

苏锦凝脸色一变,快步走到门帘边,撩起衣角往外看了看,随即转身对李世民说:“不好,是我家族里的人,他们定是来抓我回去的!”

李世民心中一紧,连忙问道:“怎么回事?”

“我家族是江南的大族,与隋室有些交情。

他们想让我嫁给隋帝的宠臣宇文述的儿子,我不愿意,才逃出来的。”

苏锦凝语速极快,“他们肯定是查到我在这里,特意来抓我回去成婚的。”

话音刚落,草棚的门帘就被人猛地掀开,几个身着锦衣的家丁闯了进来,为首的是一个面色阴沉的中年男子,正是苏锦凝的叔父苏承业。

“锦凝,你好大的胆子!

竟敢私自逃出来,还在这里与反贼勾结!”

苏承业指着苏锦凝,语气凶狠,“快跟我回去,不然别怪我不客气!”

苏锦凝往后退了一步,挡在李世民身前:“叔父,我是不会跟你回去嫁给宇文家的人的!

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反了你了!”

苏承业怒喝一声,对着家丁们使了个眼色,“给我把她绑起来,带回苏州!”

家丁们应了一声,就要上前抓苏锦凝。

李世民见状,立刻挡在苏锦凝身前,眼神冰冷地看着苏承业:“我看你们谁敢动她!”

苏承业这才注意到李世民,见他身着玄甲,气势逼人,不由愣了愣,但很快又恢复了镇定:“你是谁?

竟敢管我们苏家的家事?”

“太原李氏,李世民。”

李世民报上名号,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苏姑娘己经答应随我回太原,你们若是再敢纠缠,休怪我不客气!”

苏承业听到“太原李氏”西个字,脸色顿时变了。

他虽在江南,却也听说过太原李氏的势力,知道他们手握兵权,连隋帝都要让三分。

但一想到宇文述的权势,他又硬起了心肠:“就算你是李氏子弟,也管不了我们苏家的家事!

锦凝是苏家的人,就该听家族的安排!”

“家族的安排?”

李世民冷笑一声,“你们为了攀附权贵,竟要将自己的侄女推入火坑,这也叫家族的安排?

我看你们根本就不配为人长辈!”

苏承业被怼得说不出话来,气急败坏地对家丁们喊道:“还愣着干什么?

给我上!

出了事我负责!”

家丁们犹豫了一下,还是壮着胆子冲了上来。

李世民早有准备,不等他们靠近,便抽出腰间的佩剑,剑光一闪,只听“哐当”一声,为首的家丁手里的棍子就被砍成了两段。

家丁们吓得连连后退,再也不敢上前。

苏承业见状,也有些害怕了,但还是强撑着说:“李世民,你别以为你能护着她一辈子!

宇文大人不会放过你的!”

“宇文述?”

李世民眼中寒光一闪,“他若是敢来,我便让他有来无回!”

他说着,上前一步,逼近苏承业,“今日我放你们走,若是再让我看到你们来找苏姑娘的麻烦,我定不轻饶!”

苏承业被李世民的气势吓得连连后退,不敢再多说一句,带着家丁们狼狈地跑了。

草棚里又恢复了平静,只剩下两人的呼吸声。

苏锦凝看着李世民,眼中满是感激:“多谢公子再次救我。”

李世民收起佩剑,摇了摇头:“举手之劳罢了。

只是你家族的人不会善罢甘休,此地不宜久留,我们今夜就动身去驿站,明日一早就离开汴州。”

苏锦凝点了点头,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

她的行李很简单,只有一个小包袱,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物,还有一本父亲留下的《史记》。

李世民帮她提着包袱,两人趁着夜色,悄悄离开了草棚,往驿站的方向走去。

汴水的风依旧寒冷,但苏锦凝却觉得心里暖暖的。

她看了一眼身旁的李世民,月光洒在他的脸上,轮廓分明,眼神坚定。

她忽然觉得,跟着这个男人回太原,或许是她这辈子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驿站的灯火终于出现在眼前。

秦叔宝早己在驿站门口等候,见两人平安归来,连忙迎了上去:“二公子,你可算回来了,我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呢。”

李世民摆了摆手:“没事,遇到点小麻烦,己经解决了。”

他转头对苏锦凝说,“你先去客房休息,明日一早我们就出发。”

苏锦凝点了点头,跟着驿站的伙计去了客房。

李世民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才转过身对秦叔宝说:“明日多派些人手保护苏姑娘,她家族的人可能还会来捣乱。”

秦叔宝愣了愣,随即明白了什么,笑着说:“二公子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回到自己的客房,李世民坐在桌前,想起方才在草棚里与苏锦凝的谈话,还有她眼中的坚定与勇气,心中忽然生出了一种莫名的情愫。

他不知道这份情愫会如何发展,但他知道,苏锦凝的出现,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桌上,形成一片淡淡的光影。

李世民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热茶,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将来遇到多少困难,他都要兑现对苏锦凝的三个约定,不仅要平定天下,还要让她能在这乱世中,实现自己的抱负,为百姓做更多的实事。

而此时的苏锦凝,正站在客房的窗前,望着远处的汴水。

她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想起李世民郑重的承诺,心中充满了希望。

她知道,前路必定充满艰险,但只要能与李世民并肩前行,为这天下的太平出一份力,她就无所畏惧。

夜色渐深,汴水依旧静静流淌,仿佛在诉说着这乱世中的相遇与约定。

而这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属于李世民与苏锦凝的传奇,才刚刚拉开序幕。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