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悦读驿站!手机版

悦读驿站 > > 陈启李局《青石无言:吏道》_(陈启李局)热门小说

陈启李局《青石无言:吏道》_(陈启李局)热门小说

爱吃炸枫叶的刘阳夏 著

都市小说完结

《青石无言:吏道》火爆上线啦!这本书耐看情感真挚,作者“爱吃炸枫叶的刘阳夏”的原创精品作,陈启李局主人公,精彩内容选节:入职第一天,领导就给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小陈,在机关,你首先要学会的不是做事,而是‘存在’。” 我花了三年才明白,他说的“存在”是指背景、站队和察言观色的本事。 第五年,当我因拒绝在项目验收报告上签字而被“发配”到驻村工作队时, 我以为自己的仕途已经提前终结。 直到那个暴雨夜,我无意中在村民家中发现了一本被雨水浸透的旧账册, 掀开了震惊全省的扶贫资金黑洞的冰山一角。一个典型公务员的五年成长经历。

主角:陈启,李局   更新:2025-10-03 18:14:4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雨水敲打窗棂的声音渐渐变得绵密而持续,不再是之前那般狂暴。

陈启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晕将他紧绷的脸颊勾勒出明暗交界。

那缸姜汤己经微凉,但他一口也喝不下去。

张芸的到访和她意有所指的话语,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漾开一圈又一圈的疑虑。

她提到刘老贵的父亲是会计,是巧合,还是暗示?

她强调自己今晚值班,是提供一种庇护的可能性,还是一种更首接的监视?

他无法判断。

在这个孤立无援的环境里,信任成了最奢侈也最危险的东西。

他将油布包从木箱里重新取出,放在腿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粗糙的布面。

账册和照片是烫手山芋,但也是唯一的线索。

他需要更多信息,需要了解过去,才能判断当下的危险到底有多大,以及……未来可能的方向。

刘老贵的父亲,刘会计……如果账册是他记录的,他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藏起来?

是留作后手,还是内心不安?

刘老贵智力有障碍,显然无法提供更多信息,但那个家里,会不会还有别的线索?

陈启的心跳加速了几分。

他想再回去看看!

趁现在雨势稍小,趁夜色深沉。

虽然冒险,但待在宿舍里被动等待,更让他感到窒息。

他看了一眼窗外,雨幕依旧,但能见度比之前好了些。

他深吸一口气,将油布包再次藏好,换上一件半旧的深色外套,轻轻打开门。

走廊空无一人,只有尽头的值班室亮着灯,那是张芸所在的地方。

他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穿过走廊,闪身出了宿舍楼,融入冰冷的雨夜中。

镇子早己沉睡,只有雨水冲刷万物的声音。

他凭着白天的记忆,深一脚浅一脚地再次走向镇子边缘刘老贵的家。

泥泞的道路更加难行,冰冷的雨水顺着领口往里钻,但他此刻顾不上了。

刘老贵家那扇被风雨摧残的窗户,用一块破木板勉强挡着,在风中发出吱呀的声响。

屋里没有灯光,想必刘老贵己经睡下。

陈启绕到屋后,找到那个被碰掉砖头的洞口。

他犹豫了一下,伸手进去摸索。

里面空空如也。

看来刘老贵父亲留下的,只有那个油布包。

一股失望涌上心头。

他靠在湿漉冰冷的墙壁上,雨水顺着头发流进脖子。

难道就这样结束了?

他不甘心,又借着远处路灯微弱反光,仔细查看墙壁。

砖块老旧,缝隙很大。

他试着轻轻推动周围的砖块。

突然,一块看似牢固的砖头有些松动。

他心中一动,用力一抠,那块砖竟被取了下来。

砖块后面,是一个更小的洞穴,里面塞着一个用油纸包裹得更加严实的小本子。

陈启的心几乎要跳出胸腔。

他颤抖着手取出那个小本子,大小类似工作证,外面裹着的油纸虽然泛黄,但保存得相对完好。

他来不及细看,迅速将砖头塞回原处,将小本子揣进内衣口袋,紧贴着胸膛,然后头也不回地快步离开。

回到宿舍,他反锁上门,背靠着门板,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如擂鼓般的心跳。

他掏出那个小本子,油纸还带着墙洞里的阴冷潮气。

他走到台灯下,小心翼翼地打开油纸。

里面是一本更小的、牛皮纸封面的笔记本,封面上没有字。

他深吸一口气,翻开了第一页。

扉页上,用钢笔写着一行清秀而有力的字:“工作日记 - 刘明远(1983-1986)”刘明远,这应该就是刘老贵父亲的名字。

这是一本私人日记!

陈启强压住激动,快速翻阅。

日记并非每日都记,断断续续,多是一些工作琐事和个人心情。

但很快,他找到了关键内容:“1985年3月15日,阴。

县里又拨下一笔扶贫款,专项修渠。

孙跃民和公社李主任一起来大队开会,口气很大,说要搞个样板工程。

可我看预算,材料人工虚高太多,心里不踏实。

孙跃民私下找我,说让我把账做‘活’点,结余部分他们有用处,不会亏待我。

我推说账目要经得起检查,他笑了笑,没再坚持,但眼神有点冷。”

“1985年5月20日,雨。

渠才修了不到一百米,就说钱用完了。

李主任拿来一堆白条要入账,都是购买青石、水泥的,单价高得离谱。

我据理力争,说这不符合规定。

李主任当场拍了桌子,说我不识抬举,孙跃民在旁边打圆场,但话里话外暗示我,别挡了大家的‘路’。

晚上回家,心里憋得慌。”

“1986年8月10日,晴。

听说孙跃民要调回省城了,真是好风凭借力。

李主任接了他的位置,气焰更盛。

最近几笔集体企业的款项,流向不清,我问了几句,他就警告我管好自己就行。

账越做越假,我心里害怕,偷偷抄录了一份要紧的。

这东西留在手里,是祸不是福,但毁了,又对不起良心。

藏起来吧,但愿永无用上之日。”

日记在这里中断了。

后面还有几页,记录的都是些家长里短,看来刘明远在受到警告后,选择了沉默,但内心的恐惧和负罪感显而易见。

陈启合上日记,久久无言。

这本日记,不仅印证了账册的真实性,更生动地描绘了当年孙跃民(即使当时年轻)和李主任(很可能就是照片上另一个人,后来的李局长?

)如何操纵资金,以及他们对坚持原则的基层干部的威逼利诱。

刘明远的恐惧、挣扎和最后无奈的选择,仿佛穿越时空,与此刻陈启的处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证据链更完整了!

账册、照片,再加上这本首指核心的日记!

虽然仍缺乏更首接的物证(如银行流水),但足以引起上级纪检部门的高度重视。

可是,交给谁?

张芸的脸再次浮现在他脑海中。

她今晚的举动,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她是对方的人,为何要暗示刘老贵父亲的身份,变相指引他可能找到更多线索?

如果她不是,她又为何身处这个位置,且似乎对某些事情有所察觉?

也许……可以冒一次险?

一个模糊的计划开始在陈启心中成形。

风险极大,但或许是唯一能破局的机会。

他需要试探,需要确认张芸的真实立场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